当前页面 : 首页 > 资讯 > 正文 >

一张雷锋生前标准像 一生雷锋精神在践行——“白首雷锋”曾国兴侧记

来源:中国日报网 时间: 2023-02-24 14:54:28

“学习雷锋好榜样,忠于革命忠于党。”近日,在抗美援朝老兵曾国兴的家中,传出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。曾老为我们娓娓讲述着自己与雷锋的故事,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传颂了60年的曲目……

“我老家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,跟雷锋是老乡,但我与雷锋的相逢是在辽宁沈阳。”曾国兴回忆道,“那是在1960年的秋天,我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当干事,政治部杂志社邀请他参加座谈会。由于杂志社大多是东北人,雷锋是湖南人,组织担心沟通有障碍,就请我去当翻译。那天,我第一次见到了雷锋。会后,在政治部的大院内,摄影记者周军给雷锋拍了一张照片。当时雷锋身着棉袄棉裤、戴了一顶单帽,在场的人就帮他跟编辑罗达奎借了一顶皮帽子,跟哨兵借了一杆枪,给雷锋配上。后来广为流传的“雷锋标准像”就是这样拍下来的。

几十年来,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,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,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将雷锋精神踵事增华。“雷锋同志去世以后,我很荣幸地成为了雷锋报告团成员,为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贡献力量。”即使离休后,曾国兴也一直将扶贫助学和关心下一代当成一份事业去做,用他的话说:“活到老,学到老,做到老。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原来,曾老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,他一直将母亲的忠告“不比吃穿,比学习”铭记于心。尽管有亲属的帮助,却也只维系了6年的学业。15岁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参加了革命,在党和组织的培养下,曾老用功自学、读上军校,从此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。

说起曾老“扶贫助学”的由来,还得从一张照片说起。那是1991年的一天,曾老在读报时无意中看到一张照片:一个个衣衫褴褛的小孩,一双双无助的眼睛……“因为年幼时我也对读书有着无限渴望,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去上学,那个滋味儿不好受。”于是曾老决心拿出积蓄,帮助困难孩子上学。随即,曾老给辽宁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寄了信,请他们帮助提供资助对象和地址。

“虽然我已经退休了,但是为人民服务不能停。”曾老笑了笑说。30多年来,曾国兴先后与沈阳市、凌源市、建昌县、凤城县等地区的53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,累计捐献助学善款30余万元。

“敬爱的曾爷爷,我是凤城县弟兄山镇金家子小学卢百新,有了您的资助,我又可以走进教室读书了,感谢您。”……提到这些孩子的来信,曾国兴如数家珍,每每翻看,都会戴上自己的老花镜,嘴角露出微笑。

如今的曾老虽然年近九旬,但他对下一代的关爱并没有丝毫间断,他的爱心善举温暖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“我儿子1963年出生,我给他取名叫‘曾雷’,我希望他像雷锋一样,一生奉献,发光发热。”现在曾雷也有了自己的儿孙,看着孩子们的照片,曾国兴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,“也许这就是一种传承吧。”

“雷锋标准像”已塑封至历史的相框,成为鼓舞人们前行的永恒力量,画像只是一种符号和象征,唯有理解雷锋精神本质,从小事做起,才能真正践行和传承雷锋精神。曾国兴小心翼翼地将孩子们的来信收回信封,并深情的说到“雷锋精神就是奉献精神。奉献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,但它是不受年代、环境、背景等条件制约的。只要从身边事做起,从本职工作做起,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作奉献。”

(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)

来源:中国日报网

关键词: 雷锋精神 中国日报 只是一种 革命战争

为您推荐

-